革命精神是指老一辈革命家勇于实践、勇于探索、勇于思考、奋发进取的开拓精神,不畏艰险、坚韧不拔、顽强拼搏、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"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"的献身精神,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。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精神谱系。革命精神分别有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延安精神和大庆精神等。
【红旗渠精神】
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,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。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,1960年2月11日,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,苦战10个春秋,仅仅靠着一锤,一铲,两只手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。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红旗渠后指出:在林州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。在三年困难时期,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,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,林州人民了不起。“红旗渠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典范,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,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。这不仅是林州的、河南的精神财富,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。”

《中国红旗渠》
郑雄
河南文艺出版社
内容简介
红旗渠是人类历史上的“惊世之作”。20世纪60年代,一群食不果腹的北方汉子,在困难的情况下,耗时十年,一锤一錾地削平一多个山头,修成一五余公里的渠道,解决了几十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。本书作者多次采访红旗渠工程的策划者、建设者、报道者,获得了大量手资料。《纪实文学:中国红旗渠》不仅忠实地还原了这一工程建设的前前后后,更认真地探究了红旗渠精神如何诞生,修建红旗渠的这些人,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们;这种精神,对他们,对一个民族,一个国家,究竟有什么意义。
光阴荏苒,红旗渠精神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?为什么任岁月流逝,它不仅没有消逝,反而历久弥新,甚至成为“新的精神传统”,让后来者仰望它,瞻仰它的同时能够产生无穷尽的动力,从而想要追随这种传统,投身新的行动?所以,《纪实文学:中国红旗渠》追忆红旗渠,更是要追忆红旗渠人;描述红旗渠,更是在描述中国的一种精神。